声明:真实人物故事,文末附权威资料来源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导弹这领域几乎都是男性科学家,但其中有一个困扰我们科研团队长达50年的难题,却是被一位女性科学家给解决了。
按常理来说,女性理科生都少,更不要说是涉入导弹领域了。
毕竟这不是光有足够的科学理论就可以了,而是需要很强的理性分析,而是男性天生就在这方面强一些。
可接下来要说的这个女科学家,她却造出了“天眼导弹”,解决了困扰我国科研团队50年的难题。
这个人究竟是谁?她又有着怎样的履历?
“努力和爱国造就了成功的她”
这个女科学家,名字叫魏诗卉。
如果单看名字的话,她倒像是一个很温柔的女孩,尤其是里面的“诗”字,甚至让人觉得她很文艺,大学也是选择文科专业,未来兴许会做个文艺工作者。
但很明显,魏诗卉并不是这样的人,而她后来能成为导弹领域的科学工作者,是因为家庭。
首先说说其父亲,曾开过战斗机,是个名副其实的飞行员。
而父亲作为军人,对部队本身就有足够高的信仰,在魏诗卉还小的时候,就给她讲各种部队里发生的故事。
所以从很小时候起,魏诗卉就对军队充满憧憬,并期待着自己也能为部队做贡献。
另外,其外公的身份更是特殊,非但是在设计院工作,还是一位总工程师。
如此家世背景,让魏诗卉打小就得到了常人得不到的教育。
而家里的人这么优秀,她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,还未上学之前,就已经开始认字了。
而从小学开始,魏诗卉就一直都是名列前茅。
其实很多“红色”出身的孩子,会倚仗家里的权势,无法无天。
但魏诗卉却从未如此,她反而谨记家里人的教导,按部就班地学习。
尤其是在听外公讲过战友们英勇牺牲的故事之后,她心中的爱国之情也是与日俱增,更加坚定了要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。
1997年,高考之后她报考了大连舰艇学院,当时读的是测绘系。
而在大学的这四年,除了学到必要的知识之外,她也意识到一个问题:“世界上的天才很多,我其实不算什么。”
有了这样的认知,让魏诗卉变得更有进取心。
也是因此,她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停止自己学习的脚步,而是又开始研读军事运筹学,最终也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。
就在这之后,魏诗卉终于接触到了导弹事业。
一次关于导弹的课题,让魏诗卉见识到了导弹的魅力,并为之沉迷。
“导弹之旅”
其实此时已经24岁的魏诗卉,因为此前几乎没接触过导弹,所以半路出家的话,会有极大的难度,但热情一起,是谁都拦不住的。
为了加入研究导弹的行列,魏诗卉只能继续读书,而且是跨专业读博,各种艰辛不言而喻。
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她成为了第二炮兵大学的学生。
当时身边的同学都比她小,这更是让魏诗卉感受到了压力,而压力的背后,则是废寝忘食的学习。
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的,博士刚毕业,她就接到了导弹科研机构抛来的橄榄枝,而且她所属的研究团队,还是肖龙旭带的,可见她有多么优秀。
导弹这个领域,从来不是只靠足够的理论知识,就能研究透彻的,她更需要日复一日的实践,且成功率还不能低。
这就要求科研者们拥有超越常人的分析能力,能分析出每一次实验的成功率,哪怕失败后,也得全方面总结出失败的原因,进而保证下一次能够成功。
可即便是一名女性,魏诗卉也在这两点上做的极好。
在加入团队之后,她凭借首个课题就荣获单位颁发的进步奖。
此后,她开始参与到更多深层次的导弹研究之中,而在研究新课题的同时,她还会温习以前的理论,也是在这个过程中,在一份导弹系统中察觉到了“缺陷”。
事实上,魏诗卉发现的这个缺陷,并不是她的独有发现,而是在中国导弹领域共同面对的难题,甚至一度被此困扰了50年之久。
这样的困境,反而激发了魏诗卉的研究动力。
她为此不惜放弃了本就不多的家庭时光,开始全身心投入到相关的研究之中。
可一个困扰我们50年难关,可不是说过就能过的,期间魏诗卉遇到了无数难题,甚至很多都无人帮忙解答,只能自己去慢慢摸索。
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待到魏诗卉33岁的时候,这个难题终于被她给攻克了。
当然,全程也不是她独自在努力,身边也有同事一起,但她无疑是其中最大的功臣。
这个课题研究成功之后,魏诗卉在成就感满满的同时,也不禁对未来的导弹研究产生了极大的渴望,每次研究就跟“着魔”一样,深入其中无法自拔。
但在无限热情的背后,亦有着别人不知道的艰辛。
因为常年研读各种资料,以及亲自做研究,导致魏诗卉用眼过度,如今看东西已经有些模糊了,就算配相关的“医学眼镜”,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,很可能是永久性的。
另外,当年她即便怀有身孕,也站在了科研第一线。
在工作中,她能被当做敬业的代表,可是这样对于家庭来说,却是有些不公平的。
多年来,因为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科研上,导致她对家庭少了许多关怀,甚至连孩子的关键成长期都错过了,这无疑是一种遗憾。
魏诗卉的人生经历,其实就是很多科研者的缩影,我们如今能拥有这么强大的军事力量,都是他们用牺牲身体健康和家庭换来的,我们对其应该抱有崇高的敬意。
对此,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