访华前夕,挪威首相突然对中国换了表述,暗示很明显:北约已被美国完全裹挟

admin2024-09-12  28

 

看似风平浪静,实则波涛暗涌。9月9日,挪威首相斯特勒对中国正式开始访问,而这次访华,似乎透露出了不少耐人寻味的信息。他不仅在来华前夕接受了采访,还和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举行了联合发布会,联系紧密可见一斑。那么,究竟是何种玄机?让我们一探其中端倪。


首先,我们不得不关注的是挪威在中美博弈中的角色。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,早已不是新闻,双方从关税战到技术封锁,手段多样而策略复杂。就在这个局势日益紧张的时刻,斯特勒却公开表示,中美应通过共同努力解决问题,避免对抗。

这话听起来像是呼吁和平与合作,但斯特勒又显然没有忽视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。他特别提到,挪威不会在中美之间二选一,而是会同“欧洲伙伴”保持一致。

斯特勒还强调,这是许多欧洲国家的共同意见:合作与对话。乍听之下,这似乎非常合理。然而,欧洲真的能坚持独立自主的策略吗?事实未必如此。尽管欧洲各国口头上主张独立、自主的外交政策,但在实际操作中,不少决策受到了美国的强大影响。

前不久,欧盟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,而这一决议最终在成员国中仅得到了12个支持票,但依然通过。对此,不少人怀疑欧洲是否真的有独立性。

挪威首对应对斯托尔滕贝格的压力也是颇有意思。在发布会上,斯托尔滕贝格一直在“敲打”中方继续支持俄罗斯的行为,并希望斯特勒能传达这一信息。

然而,斯特勒回应道,“他是北约秘书长,反映的是美国的观点,而我是挪威首相。” 这句话可谓一语双关,既表达了对斯托尔滕贝格的礼貌,也突显出挪威并不愿完全听命于美国。

从中抽丝剥茧,不难看出挪威的难处。尽管渴望独立行事,免于成为美国的“影子”,但在现实中却不得不面对种种束缚。考虑到欧洲对美国的依赖程度,斯特勒的立场多少带有些无奈。然而,有趣的是,挪威却将加拿大的做法作为了一个警示。

加拿大近年来在对华政策上几乎完全倒向美国,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和钢铁铝材征收重税。结果,中方迅速进行了反制,启动了系列调查并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。这一事件显然给了挪威启示:盲目跟随美国遏制中国,并非明智之举。


再看历史,挪威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之一,今年也是中挪建交70周年。想想看,几十年前,对于一个刚成立的新兴大国,挪威大胆承认其合法地位,着实体现了其独立自主的外交态度。而今,两国在多个领域已有长期合作,这次斯特勒访华也带了一个商业代表团,其目的显而易见:进一步加强两国的经贸关系。

官场上云谲波诡,但一些细节仍能透露出很多信息。斯特勒在接受采访时,曾透露自己拥有一辆德国电动汽车,但不排斥乘坐中国生产的电动车。这个小节彰显了挪威对于中国制造的开放态度,也可以视作在欧盟对中国汽车加税背景下的一种“反向信号”。

更有意思的是,挪威在安全议题上的态度与其他西方国家有所不同。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极力攻击中国,声称中国是俄罗斯继续战争的“决定性推进者”。

然而,斯特勒却没有附和,而是强调他本人只是代表挪威的立场。这里面透出一个关键点:挪威在安全问题上比西方主流更加保守,甚至不主张扩大冲突。这与中国在俄乌冲突上的中立立场有几分相似,某种程度上,这也为中挪在安全领域的共识奠定了基础。


实际上,欧洲许多国家的心态与挪威类似。中美俄三角关系中,中国显然是更可预期的合作伙伴。欧洲企业在过去几十年里,通过与中国的合作收益颇丰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正如经济学家们常说,“合则双赢,斗则俱伤”,不仅适用于企业之间,同样也适用于国家间的关系。

虽然欧洲大陆近来受美国影响愈加明显,但多数情况下,它们并没有如美国一样“维系霸权”的需求。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,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将意识到,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,既能促进本国经济发展,又可减少国际纠纷和对抗的风险。

通过此次访华,斯特勒表明了挪威的立场:追求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,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平衡美国和欧洲的态度。在全球化的今天,各国间的互动愈发密切,如何在大国博弈中找到最优解,是每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难题。 


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:http://sed.shdzh.de/?read-33423.html

最新回复(0)